NEWS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1.jpg

近日,我院硕士研究生杜彬和丁有权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神经免疫学学科国际知名专业期刊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发表了题为“CD4+αβT cell infiltration into the leptomeninges of lumbar dorsal roots contributes to the transition from acute to chronic mechanical allodynia after adult rat tibial nerve injuries”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原创性地发现了参与轻触诱发痛慢性转归的CD4+αβT细胞在负责传递轻触诱发痛的神经通路中的组织靶点——脊神经背根柔膜,解决了T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化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议问题。我院齐建国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1.jpg

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后,部分患者出现持续而顽固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什么会以及如何发生慢性化,即阐明由急性转慢性的细胞分子机制无疑至关重要。轻触诱发痛是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最难治疗的疼痛症状。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易感的啮齿类动物模型中,T细胞,特别是MHCⅡ限制性的CD4+ αβ T细胞,参与轻触诱发痛的慢性转归。然而,在负责传递轻触诱发痛的神经通路中,何处是这些致病的T细胞(包括CD4+ αβ T细胞)的现身和作案之地?这个问题目前尚不明确,处于极大的争议之中,严重阻碍对T细胞参与轻触诱发痛慢性转归的细胞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

齐建国教授课题组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发挥组织学技术特长,改进和优化了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在成年SD大鼠胫神经横断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上系统筛查了负责传递轻触诱发痛的神经通路中αβ T细胞的浸润部位。实验结果表明,在胫神经损伤后的亚急性期,αβ T细胞选择性浸润负责传递轻触诱发痛的神经通路中覆盖相应全段脊神经背根的柔膜(软膜和蛛网膜的合称)(图A),而非目前争议的背根节胞体区域和脊髓灰质背角(图A)。浸润背根柔膜的T细胞的数量与疼痛的慢性转化同步。进一步的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几乎所有的这些αβ T细胞均是CD4阳性的(图B)。

接着,局部淋巴结清扫实验表明,唯独清除了腰淋巴结可使轻触诱发痛的慢性转归显著减轻,并发现相应背根柔膜处的αβ T细胞显著减少。这些结果说明这些T细胞来源于局部引流的腰部淋巴结,并且参加轻触诱发痛的慢性转归

更为重要的是,该课题组利用慢性腰部鞘内注射功能性抗αβ TCR单克隆抗体,消除了背根柔膜中的CD4+ αβ T细胞,同时显著减轻了轻触诱发痛的慢性转归,进一步从反向阐述了这些T细胞参与轻触诱发痛的慢性转归(图C)。

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原创性地阐明参与轻触诱发痛慢性转归的CD4+ αβ T细胞在负责传递轻触诱发痛的神经通路中的作用位点,成功解决了T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转归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争议问题,为深入研究T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转归的细胞分子机制和慢性痛的防治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

负责该研究相关论文的杂志主编和两位匿名同行评审专家均对该研究给予高度评价:“The topic is extremely interesting.”;“This is a rather important finding.”。因此,该论文被杂志主编安排以Short Report(for the rapid present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that are highly novel or significant)的形式发表。

该项研究分别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CSF No.31571240,齐建国)和四川省发育与再生重点实验室项目(SYS17-007,丁有权)的资助。同时,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南澳大学Sansom研究所周新福教授和成都医学院苏炳银教授等专家的支持。

据悉,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的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神经炎症杂志》是神经免疫学学科国际知名专业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为5.102),与Elsevier出版集团旗下的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脑、行为和免疫》(2017年影响因子为5.964)并列为神经免疫学学科知名专业期刊的双子星。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专注发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交互作用的研究,其发表的论文代表着对神经免疫学业内专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突出科研进展。

 

原文连接:

https://jneuroinflammation.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74-018-1115-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186/s12974-018-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