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四川大学2023年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于6月25日盛大开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为期两周的实践与国际课程周,邀请了7位外籍院士、国际知名学者和世界名校教授,聚焦神经免疫、纳米生物、生物传感、细胞自噬、肿瘤分子机制等学术前沿,为全院师生带来了5门国际课程和3场国际学术讲座。数百名师生参加了课程和讲座。

在本次实践与国际课程周,学院有幸邀请到了香港中文大学李晨钟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全宁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沈汉明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Ali K. Yetisen教授和美国无限生物公司李正科研究员,采用线上线下并行的授课方式,为全院200余名学生开设了3门线下和2门线上全英文课程。国际知名专家开设以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为主的专业类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与国(境)外专家就国际热点、学科前沿问题面对面学习交流的平台,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本次国际英文课程,增加了对本专业发展前沿领域最新成果的了解,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思辨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国际专家学者们的课程对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国际知名专家开设全英文课程

6月28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的李晨钟教授作了题为“Cancer Theranostics: Plasmonic Extracellular Analysis and Cancer Drug Screening”的学术讲座,拉开了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系列学术讲座的序幕。院长李昌龙主持讲座。报告开始,李晨钟教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重申了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 POCTs)的概念,指出现今医疗行业对POCTs认知的局限性,表示价格低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且可快速准确得出检测结果等特性才是POCTs的标准。之后,李晨钟教授围绕生物传感器应用于早期癌症筛查进行讲座,在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定义、常见的检测指标与方法的同时,分享了其课题组近期关于金纳米颗粒制备传感器与外泌体结合用于检测早期胰腺癌的研究成果。最后,李晨钟教授对生物医学工程的未来进行展望,并就现场师生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回答。

李晨钟教授讲座

7月4日下午,迎来了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副主任、科学特别计划主任刘益成教授在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Functions of MAPs in Governing Chromosome Integrity”的学术讲座,院长李昌龙主持讲座。刘益成教授长期聚焦微管相关蛋白(如HURP、HMMR和NuSAP等)调节细胞周期和保持染色体完整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本次讲座中,刘益成教授详细阐述了微管相关蛋白NuSAP在稳定纺锤体微管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利用3D延时活细胞成像监测NuSAP在染色体振荡中的作用,确定NuSAP是染色体动力学蛋白Kid的一种新的调节因子。讲座结束后,刘益成教授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答疑解惑。

A person standing at a podium giving a presentati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刘益成教授讲座

7月5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科研主任邓力文教授给全院师生带来了实践与国际课程周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邓力文教授以“Cancer-testis antigens as cancer bio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为题,围绕癌症放射治疗产生耐受这一科学问题,结合其课题组关于癌胚抗原GAGE对放疗反应影响的研究成果进行讲座。邓力文教授着重介绍了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GAGE的表达与放射治疗耐药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她指出,利用靶向GAGE及其相关复合物药物改善放射治疗效果,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讲座结束后,邓力文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细致而生动的解答,现场学术气氛浓厚。

A person standing at a podium giving a presentation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邓力文教授讲座

实践与国际课程周,为师生们搭建了开放互动的学术交流平台。师生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与国际课程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见识了知名专家学者们的学识和风采,更让他们开阔了视野,对于了解国际前沿,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学院也通过实践与国际课程周这一载体,进一步增进了与世界知名高校、知名专家教授的联系,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开放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